|
【西樵】成立民间纠纷调解协会筑起接地气法治文化圈 |
【xi2】2021-6-16发表: 成立民间纠纷调解协会筑起接地气法治文化圈 成立具有示范性的第三方调解组织。打造“文汇璀璨、法润无声”法治文化品牌。建立社矫安帮联席会议制度……从社矫对象多、人财物相对不足的窘境到多项司法行政工作经验获推广,南海区西樵司法所所长卢冬云 成立民间纠纷调解协会筑起接地气法治文化圈成立具有示范性的第三方调解组织。打造“文汇璀璨、法润无声”法治文化品牌。建立社矫安帮联席会议制度……从社矫对象多、人财物相对不足的窘境到多项司法行政工作经验获推广,南海区西樵司法所所长卢冬云带领团队不断实现突破。 “我们是司法行政最基层的脚。”卢冬云将这句话铭记于心。用脚丈量社区,用心服务居民。十二年来,卢冬云始终将“拉近法律与群众的距离”作为行动准则,深入村居推动各项司法行政工作落地开花。2019年,她获得“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称号。 走在前列 成立民间纠纷调解协会 “你们是真正为群众办实事,感谢你们!”4月2日,当事人刘先生特地来到西樵诉前和解中心送锦旗,感谢调解员帮助其在短时间内解决与老客户间的经济纠纷,收回54万余元款项。在西樵,就像刘先生一样,越来越多人首选调解途径解决矛盾纠纷。 早在9年前,“多元调解”意识就已经在西樵萌芽。2012年,卢冬云负责牵头成立西樵第三方调解组织,她提出以社会团体性质建立,达到“民间纠纷民间调”效果。卢冬云认为,调解应从群众角度出发,真正回归群众自治,但当时尚未有相关经验可供借鉴,她只能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寻找省外相关做法。 在奔走了近3个月后,西樵民间纠纷调解协会正式成立,卢冬云发动义工联、村居司法干部、律师事务所等社会力量加入其中,并组织调解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该机构开创了广东省以社团性质注册登记民间人民调解组织的先河,先后获评为南海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试点、3a级社会组织。 调解就像医生看诊,既有青年队,也有“老中医”。2019年,司法所筹备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卢冬云选定的“老中医”是协会中的志愿调解员——已退休多年、调解经验丰富的区文基。“很多群众听说基叔在,就很有信心来这里解决矛盾。”事实证明,卢冬云的选择没有错。截至2021年5月,区文基个人调解工作室共受理案件113宗,调解成功率达99%。 如今,西樵建立起“三调联动”的调处机制,构建切合本地实际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西樵模式”。据统计,1~5月,开展纠纷排查767次,预防纠纷91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92件,调解成功188件,调解成功率为97.92%,涉及金额1698.15万元。 以点带面 筑起接地气法治文化圈 走进樵园公园,以入口处两只“獬豸”法治小品为起点,感受书法、格言、诗歌、故事、漫画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法治文化,是许多西樵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2016年,樵园公园被选为西樵镇法治文化基地,启动法治公园建设。在法治宣传氛围的打造上,卢冬云有自己一套想法。 “樵园公园的客流量很大,我们追求‘润物无声’的宣传方式,首先就要拉近法治和群众的距离。”卢冬云说。为此,她特地到博物馆寻找相关法治素材,并在各个村居收集本土法治名人故事,邀请本地书法好手写下法治理念,“这些人和事经得起时间考验,自然就会带起宣传效应。” “清心桥上思崇法,书翰园中悟立身。”如今,法治楹联、法治浮雕、法治景墙等各类宣传设施与樵园公园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引得市民和游客频频驻足细赏。公园还获得“广东省法治文化公园”称号。 事实上,卢冬云也曾是法学“门外汉”。“以前没做这份工作时,觉得法律很高大上,但普法工作不是照本宣科,一定要自己先搞明白,才能让群众也明白。”卢冬云坦言,初时自己看不懂密密麻麻的法律知识,便利用工作之余,不断诵读法律条文,学习各项工作指导意见,想办法参加各项业务培训。“从像个小学生听别人讲课,到慢慢能够交流,再到有新的宣传想法输出,我就知道逐渐上手了。”如果说樵园公园是“月亮”,简村、太平、百西等村级公园法治文化点就是“星星”。近年来,在卢冬云的推动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众星捧月”式的法治文化圈在西樵初具雏形,为各村居、职能部门开展相关普法活动提供阵地。 “司法行政工作每一项都在服务群众,帮助群众。让我很有成就感。”卢冬云表示,作为团队带头人,更要不断提出新思路,带动团队创新,将公共法律服务做得更细更扎实,让群众感受法律的公平正义。 瓷砖相关 西樵厂西樵镇西樵陶瓷园西樵,本资讯的关键词:群众法律西樵司法用心距离拉近部门建设建立构建居民村居工作室 (【xi2】更新:2021/6/16 4:11:39)
|